前屋后,見縫插針,到處分布。掃帚草,又名掃帚菜、綠帚、地膚,一年生草本植物,較耐堿、耐旱,一般土壤都能生長。掃帚草的莖葉纖“人勤地生寶,致富有依靠”,這是流傳在全州縣鳳凰鎮(zhèn)塘底村的一句口頭禪。該村大力發(fā)展一村一品經濟,家家戶戶種植掃帚草,用勤勞的雙手“扎”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脫貧致富道路。
塘底村有400余人,早在上世紀80年代即開始成規(guī)模種植掃帚草,田間地頭,屋細,排列緊密,其干燥后的枝條具有柔韌性,可以做成掃地除塵用的工具——掃帚。
據(jù)村委支書蔣德平介紹,這里的村民晴天做農活,雨天和夜晚就將經干燥處理后的掃帚草“扎”成掃帚,出售后補貼家用,村民很早就從商品經濟中嘗到了甜頭,男女老少都擁有“扎”掃帚的技術。目前,塘底村種植掃帚草的面積超過300畝,每畝能出成品掃帚1300支左右,以批發(fā)價每支4.6元計,畝產值在6000元左右,這比種植傳統(tǒng)經濟作物要劃算得多了!
在時代大潮的沖擊下,塘底村同樣面臨著留守下來的大多數(shù)是婦女、老人和小孩的問題。幸好扎掃帚是純手工活,講究靈巧和技術性,不費蠻力,只需要較多的耐心和時間。一介小山村,主要依靠婦女和老人,手工制作出來的掃帚就達三四十萬支,用堆積如山來形容也不為過,創(chuàng)造了地方上的特色經濟,這里面除了勤勞,似乎很難用其它的原因來解釋。
馬維秀50來歲,是村中扎掃帚的能手,一個小時就能扎出5支。她說,扎掃帚看似簡單,其實要做的活很多,需要砍枝、分揀、去籽、綁扎和整形等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馬虎不得,其中*重要的一道工序就是綁扎,這決定了它的賣相和價格,看各人的手面功夫而定。
據(jù)悉,塘底村制作的掃帚,因為量大,有專門的老板上門收購,遠銷縣內外,每家每戶僅憑這一項副業(yè),就可增加數(shù)千乃至上萬的收入,村中不少人也因此而走上致富道路。
農業(yè)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