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盛夏,驕陽似火,在無錫市錫山區(qū)羊尖鎮(zhèn)南村社區(qū)的先鋒家庭農場,于永軍正在他的大棚里巡視著成片的觀賞鳳梨。大棚邊上,十多臺降溫的鼓風機在轟鳴。“這是一年中種花風險*的時候,萬一停電,大棚就會變成蒸籠,這些鳳梨就麻煩了。”于永軍說。
先鋒家庭農場是江蘇省*家家庭農場,如今有著1.5萬平方米的現代化溫室大棚,專門種植中*花卉。作為一個有十多年經驗的老花農,場主于永軍曬得皮膚黝黑,而鼻梁上的一副眼鏡,又讓他看起來不同于普通農民。
在別人眼里,于永軍是個地道的“農學迷”。2001年,他畢業(yè)于蘇州農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應聘到浙江一家民營公司培育花卉的智能溫室當技術員。2003年,于永軍辭去工作,來到妻子的家鄉(xiāng)羊尖鎮(zhèn)南村,憑借10畝地種起了花卉。
萬事開頭難,于永軍赤膊上陣,栽培、施肥、打藥,結果產量不錯。可種花容易賣花難,沒摸清市場,“有一批花賣到深圳,算上運費包裝,根本沒賺錢。”頭一年,有三分之一的花沒賣掉,只保了本,合伙人也走了。
為找到突破口,于永軍跑到蘇州,在蘇南*花卉市場上,一家一家找商戶談,約定先送兩千盆花讓商戶代賣,等賺了錢再談分成。憑借良好的信譽,市場就此打開。
2010年初,在政府“一村一園”建設的鼓勵下,他進一步擴大規(guī)模,新建了40畝苗木基地和花卉展示中心等。2011年,農場的銷售額已達750萬元,利潤100多萬元。
種植*花卉是個技術活。他看到傳統(tǒng)溫室加溫浪費燃料,就自己改進技術,一個冬天可節(jié)約五分之一的煤。過去澆水裝置一年要燒壞10個電機,他改進后一個電機可以用5年。近年來,于永軍已申請5個發(fā)明專利,取得5項實用新型專利。他的農場也成為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和蘇州農職院產學研合作單位。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2013年,中央出臺文件,鼓勵農村土地向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流轉?,F在,已經有40多位村民把土地租給了于永軍。
村民沈庭琴一家以前靠種水稻為生,除去口糧,一年掙不了幾千元。現在把2畝田地流轉給于永軍后,丈夫去企業(yè)上班,她在花卉園上班,再加土地租金,兩口子每年能掙4萬多元。
早在2010年,于永軍在政府的扶持下,牽頭成立了南村花卉苗木專業(yè)合作社,吸引農戶加盟種植。通過幾年來的規(guī)范運作,溫室年產各類盆栽花卉50萬盆,社員收入大幅提升,*可達20余萬元。在于永軍花卉種植的示范效應下,周邊3個鄉(xiāng)鎮(zhèn)10個村70多戶農民也開始種花,種植面積達1000多畝,為羊尖地區(qū)探索出一條現代高效農業(yè)之路。
農業(yè)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