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虧損7年的農業(yè)企業(yè),從2017年開始翻身,且凈利潤率達到了30%左右,其中到底有什么訣竅呢?“主要是因為借助了智能化、標準化的水肥一體系統(tǒng),不再‘看天吃飯’,產量和品質都大幅提升。”近日,南川區(qū)大觀鎮(zhèn)金龍村,滕春蔬菜專業(yè)合作社理事長姜國強說。
姜國強的蔬菜基地建有70多個大棚,大棚里瓜果成行,排列整齊。農作物防治病蟲害和抗旱特別重要,但這里除了采收時節(jié),幾乎看不到一個工人,所有的管護全靠智能化的水肥一體系統(tǒng)。系統(tǒng)的智能控制房就在大棚旁邊,根據農作物的生長需要,只需一個工作人員完成肥料配比,系統(tǒng)便會自動將肥料和水分輸送到田間地頭。
這套智能水肥一體系統(tǒng)是姜國強花了40多萬元從以色列買回來的。“現在看來,這錢花得值!”他說,自己從2010年就在金龍村流轉了土地種植蔬菜,但虧損了7年之久,直到去年才翻了身。
姜國強認為,傳統(tǒng)種植業(yè)基本是“靠天吃飯”,收成和品質無法保證,同時不斷上漲的人工成本,進一步壓縮了利潤空間。自從引入智能化水肥一體系統(tǒng)之后,不僅種植成本縮減了,農產品的數量和質量也有了提升。
據介紹,以滕春蔬菜專業(yè)合作社種植的主要品種黃瓜為例,過去畝產量約6000斤,而今年保守估計也有0.55萬kg左右,增產近*。同時,由于成本的下降,讓滕春蔬菜的利潤率直線上升,達到30%左右,一年的利潤幾乎可以支付智能水肥一體系統(tǒng)的購買費用。
農業(yè)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