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yè)網Agronet農業(yè)博物館】縱觀歷史長河,人類治水的過程可謂貫穿了人類文明的始終。幾千年來,勤勞、勇敢、智慧的中國人民就始終同江河湖海進行著艱苦卓絕的較量,蜚聲中外。遠古時期大禹治水的傳說大概就是人類治理水患,利用水資源的*早案例了。我們的先民不僅能興修水利工程,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合理利用水源開啟灌溉農業(yè),還發(fā)現了水的動力、發(fā)明了水力工具,開啟了人類使用自然動力的先河。在中國古代水利歷史上留下過很多聞名于世的水利工程,這些工程不僅規(guī)模巨大,而且設計水平相當高,說明古代的人類對水文知識的掌握也已經相當豐富。歷史上*的水利工程有芍陂 (quèpí)、漳水十二渠、都江堰和鄭國渠四大工程?,F在還在使用的只有都江堰。
都江堰建于公元前三世紀,是戰(zhàn)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經時8年建成的,主要工程包括魚嘴分水堤、寶瓶口引水和飛沙堰溢洪道三個,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宋元后被譽為“獨奇千古”的“鎮(zhèn)川之寶”。歷經2200多年,至今仍發(fā)揮著巨大效益。是全世界上迄今為止年代*久、*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是我國科技史上的一座豐碑。2000年被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除都江堰外,具有悠久歷史、至今仍發(fā)揮著作用的還有坎兒井??矁壕闪⒕?豎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表渠道)和澇壩(蓄水池)四部分組成。是荒漠地區(qū)特有的一種結構巧妙的地下渠道灌溉系統(tǒng),特點是把通常的明渠改成地下暗渠,減少干旱地區(qū)的水分蒸發(fā)和滲透,實現遠距離地下引流高山雪水以供干旱缺水地區(qū)的灌溉需要。這種獨特的灌溉系統(tǒng)普遍見于中國新疆吐魯番地區(qū)。吐魯番的坎兒井總數近千條,全長約5000公里。它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并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從2000多年前出土的一石塊上刻有吐魯番地區(qū)坎兒井的分布圖,說明了坎兒井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技術隨著絲綢之路的發(fā)展,逐漸向西傳到中亞和波斯。
中國古代*原始的灌溉工具應該算是新石器時代開始出現的陶制容器--甕(wèng)和尖底瓶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桔槔(jiégāo)、轆轤(lù lu)等具有簡單機械結構的提水工具開始被人們普遍用于提水和灌田。后來農民發(fā)明了利用輪軸制成轆轤和滑車提水和灌田。這種傳統(tǒng)的灌溉工具至今在中國北方的一些農村仍備受使用。東漢畢嵐發(fā)明提水效率更高的翻車,三國馬鈞加以改進時。唐代出現了輪式的筒車。元代《王禎農書》中還提到一種高轉筒車,可將水提至更高的地方。我們的先民還發(fā)現了水的動力、發(fā)明了水力工具,開啟了人類使用自然動力的先河。
農業(yè)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