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經貿摩擦讓大豆成為全球矚目和熱議的焦點。2018年7月6日,美國宣布從即日起對自中國進口340億美元商品實施加征25%關稅的懲罰措施。同日,作為反擊,中國也對同等規(guī)模美國商品加征了25%的進口關稅;征稅產品的范圍包括汽車等工業(yè)品和517項農產品,這517項農產品2017年自美進口總額約為210億美元,占中國當年自美農產品進口總額的87%,主要包括大豆、谷物、棉花、豬肉、牛肉、禽肉、水產品、乳制品、水果、堅果、威士忌酒和煙草。加征關稅前,中國大豆進口關稅僅為3%;加征25%關稅后,美豆進口的稅后價每噸上漲了700-900元,市場對此迅速做出反應,美豆對華出口出現斷崖式下降,價格大幅下跌,美國國內豆農和出口商的擔心和焦慮上升。中國以大豆作為對美反制措施取得了明顯成效。
大豆之所以能成為反制的*利器在于中國從美國買的*多的農產品是大豆。據中國海關統(tǒng)計,2017年美國對華大豆出口3285萬噸,占當年美國大豆出口總量的57%和中國大豆進口量的34%,出口額140億美元,占美國對華農產品出口額的58%和對華貨物出口總額的10%。從這些數據中我們可以知道,中國是美國大豆*重要的出口市場,出口份額占比已超過一半,而美國大豆則占中國大豆進口市場份額的三分之一,當年中國從巴西、美國和阿根廷等國合計進口了9552.6萬噸大豆,占當年大豆全球貿易量的三分之二。中國為啥要進口這么多大豆呢?這就要從比較優(yōu)勢說起。
算清貿易上的“明白賬”:兩優(yōu)相權取其重,兩劣相衡取其輕。
眾所周知,在全球化的今天,一國不會自己生產所有的產品,而是通過參與國際貿易來獲取更便宜的商品,進而增進本國的福利。各國在參與國際貿易時就需要盤算一下,要出口哪些產品、進口哪些產品才會對本國有利。早在19世紀,英國經濟學家大衛(wèi)·李嘉圖就已經幫大家算清了這筆貿易上的“明白賬”。他在其代表作《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提出了一國參與國際貿易的依據:各國都應集中生產并出口具有比較優(yōu)勢的產品,進口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從而提升整體福利水平。正所謂術業(yè)有專攻,各國在參與國際貿易時也應專注于自己的所長,取他國之長補己之短,即生產并出口自己擅長的產品,進口他國擅長而自己處于劣勢的產品。從經濟學角度來講,這種比較優(yōu)勢就體現在產品生產的勞動生產率上,勞動生產率高、單位產品生產成本低,則該產品就是具有比較優(yōu)勢的產品。
大豆并非中國的比較優(yōu)勢產品,通過參與國際貿易滿足國內需求是中國農業(yè)發(fā)展現實的必然。
大豆是一種“土地密集型”產品。我國人多地少,在這類產品上確實不具有優(yōu)勢。2017年,我國大豆播種面積1.2億畝,產量1528萬噸,進口量則達到9552.6萬噸。如果按照國內大豆單產每畝123.5千克來計算,進口的9552.6萬噸大豆相當于7.7億畝耕地播種面積的產出。2017年我國共有耕地面積20.23億畝,如果大豆全部由國內自給,那么就要用44%的耕地面積來種大豆,小麥和水稻等口糧的*安全也必然會受到嚴重的威脅。近年來我國勞動力成本也在不斷提高。受制于土地、勞動力成本的上漲,包括大豆在內的大宗農產品生產成本與美國等主要農產品出口國差距也在不斷拉大。2017年美國大豆生產成本為每噸2246.3元,中國則為4776.1元,比美國高2529.8元,其中土地成本和勞動力成本高2497.6元,占高出部分的99%。
隨著國內消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肉蛋奶的需求不斷攀升,因而飼料蛋白需求也不斷上漲。而進口這么多大豆除了榨油外,主要的原因就是用榨油后剩下的豆粕作為畜禽水產業(yè)的蛋白飼料。我國作為養(yǎng)殖業(yè)大國和飼料消費大國,國內有需求而生產成本又相對較高,通過進口滿足需求,不僅是我國農業(yè)發(fā)展現實的必然,也是理性選擇的必然。
我國目前已經成為全球農產品第二大貿易國和*大進口國。農業(yè)依據比較優(yōu)勢出口果蔬、水產品等優(yōu)勢產品,進口大豆等大宗農產品。依據比較優(yōu)勢參與國際貿易不僅有效滿足了國內農產品需求,也促進了農業(yè)的增值增效。
農業(yè)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
新聞關鍵字: 大豆